我在愛因森教育待了20個年頭,從一名普通教師看著它從建校初期走到今天,在昆明扎根26年。常有人問,教育機構更新換代這么快,為啥愛因森教育能一直站得住腳?我覺得道理很簡單:不跟風、不浮躁,始終盯著學員的真實需求。26年前,昆明人想學電腦、考會計證,我們就把課堂開在最方便的地方;現在大家愁學歷、盼技能,我們就跟著把服務做深做細。說到底,能存活這么久,靠的就是“學員需要什么,我們就做什么”的實在。
這26年,職業培訓領域早就天翻地覆。從最早的“學會打字就能找工作”,到后來的“持證上崗是標配”,再到現在的“技能要跟著AI跑”,愛因森教育從來沒停下過腳步。記得2000年初,我們的計算機課還在用軟盤教學;后來網絡、廣告火了,開了設計班;這幾年數字化浪潮來了,又馬不停蹄地研究怎么把AI、大數據融進課程里。不是我們有多厲害,只是知道:培訓不跟著時代變,學員就會被時代淘汰。
課程的更新最能說明問題。最早我們教計算機網絡、會計實操、平面設計,這些“老本行”現在還在,但早就不是當年的樣子了。現在打開課程表,AI智能辦公課教你用DeepSeek寫報告、用AI做數據報表;AI高效平面設計課里,學員用AIGC工具半小時就能出3套海報方案;新媒體訓練營直接帶大家在主流平臺上實戰漲粉。除了這些新領域,成人高考咨詢服務幫無數上班族圓了大學夢,為中小企業定制的數字化賦能培訓讓員工效率翻倍,連無人機飛行員培訓這種“新潮課”也安排上了。老課程不斷迭代,新課程緊跟需求,這才有了現在的課程體系。
從敲代碼、練PS的“老牌領域”,到玩轉AI、搞新媒體的“新賽道”,這轉型說難也難,說簡單也簡單。難在要放棄熟悉的舒適區,簡單在我們始終盯著市場的“風向”。比如看到很多企業用AI優化辦公,我們就請工程師、HR一起打磨課程,確保學員學完就能在崗位上用上;發現年輕人想靠新媒體創業,就找資深操盤手來帶實操。這么多年轉下來,連我自己都得佩服團隊的敏銳和執行力。
說到底,課程再好,也要靠老師落地。愛因森教育的講師篩選嚴得很,不是有經驗就能上講臺,得既懂技術又會教。好多老師在這兒待了十幾年,講課功底扎實得很,隨便一個知識點都能拆成“小白能聽懂”的例子。帶新教師更嚴格,磨課磨到晚上是常事,教案改個十遍八遍不稀奇,只要學員可能聽不懂、學不會,就絕對不讓上講臺。大家心里都揣著那句“以父母之心育人,幫助學生成就夢想”,總覺得:學員花了時間和錢,我們就得讓他們實實在在學到東西。
如今再看昆明愛因森教育,它不像有些機構那么花哨,卻像一捧扎實的“鄉土”,默默滋養著需要成長的人。從剛畢業的學生到想轉行的上班族,從學歷不夠的打工人到想升級技能的老板,來這兒的人都帶著期待來,揣著收獲走。26年了,它不僅是個培訓機構,更成了昆明一代人的“鄉情”——想起學技能總會下意識地說:“去愛因森看看吧,靠譜。” 這話,我信。